7月15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特色植物資源化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舉辦了“精準分離分析”系列論壇(十七)。該系列論壇旨在針對蘭州化物所“十三五”期間的“一三五”培育項目之一—“藥物和標志物精準分離分析”,通過舉辦系列論壇的形式,促進合作交流、提升學術影響力。
本次論壇邀請了密歇根大學陳戰教授和香港浸會大學趙超博士,分別作了題為“Molecular Structures of Polymer and Biological Molecules at Buried Interfaces”和“Mass Spectrometry-based Multi-omics and Imaging Analysis”的學術報告。論壇由蘭州化物所副所長張俊彥研究員和邸多隆研究員主持,相關領域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參加了論壇。
陳戰教授介紹了其課題組近年來利用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SFG) 技術對界面聚合物和原位生物分子的分子結構的研究,重點介紹了其團隊其利用SFG成功闡明了聚合物材料、半導體聚合物、抗菌肽、各種酶的界面分子結構以及在2D材料和生物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趙超博士介紹了質譜成像的發展歷程和分析方法,以及其所在課題組近年來圍繞質譜成像技術在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和脂質組學中的應用研究。
陳戰,男,博士,密歇根大學教授。分別于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化學學士學位、物理學碩士學位和化學博士學位,并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做博士后研究。之后,在密歇根大學工作,并于2009年晉升為終身教授。目前在密歇根大學主要從事化學、大分子科學與工程,生物物理學和應用物理學方面的研究。曾獲得貝克曼青年研究員獎、道康寧教授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CAREER獎和日本科學促進會邀請獎學金。任Langmuir高級編輯和《中國化學快報》副主編。發表了270篇研究論文,并應邀做了300多場學術報告。
趙超,女,博士。2013年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博士學位(導師汪海林研究員),2014年通過“香江學者”計劃在香港浸會大學環境與生物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導師蔡宗葦教授)。主要從事典型環境污染物引起的毒理機制和健康風險評估、生物活性代謝產物誘導乳腺腫瘤增殖機制等研究。201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2013和2015年分別獲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特等獎,2014年獲“Hong Kong Scholars Program”資金支持。發表論文2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的10篇。
報告會場